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知识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基本知识

 一、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

  1.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2.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出现,统战工作对象增多,同时由于"一国两制"的实施,团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统一战线具有巨大的包容性;社会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统一战线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4.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范围。全面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动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提供广泛支持和有力保障。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为15个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

  5.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的指导思想、路径和载体。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建设的主客体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设的方向上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建设的方式上坚持包容和谐的原则。路径是把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放到应有高度,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一战线成员思想发展,推进统一战线思想建设;着眼人物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推进统一战线人才队伍建设;以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推进统一战线制度建设。载体是在统一战线中实施凝聚力工程。

  二、统一战线与科学发展观

  6.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战工作。坚持立足全局,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中谋划和推动统战工作;坚持围绕中心,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发挥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统一战线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团结人、培养人、引导人上下功夫;坚持求真务实,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

  7.统一战线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和优势。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广泛的效应作用;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制度优势;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巨大的功能优势;统一战线的人才荟萃,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强大的智力优势。

  8.基层统战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正确处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照顾同盟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要求,正确处理统一战线重点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要求,正确处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服务等工作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正确处理发挥优势与培育优势的关系;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基层统战工作综合评价体系。

  三、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致性。统一战线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团结联合"的思想主题、"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政通人和"的目标追求,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

  10.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优势。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统一战线主张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统一战线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11.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功能。统一战线具有团结凝聚功能,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力量支持;统一战线具有社会整合功能,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治理方式;统一战线具有体制完善功能,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统一战线具有文化亲和功能,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12.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着力点是处理好"五大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四、统一战线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3.统一战线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作为党特殊的群众工作,有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在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方面的先进性建设;统一战线作为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和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先进性建设;统一战线民主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方面的先进性建设。

  14.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的执政方略。社会结构越是多样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党的领导与执政就越是需要统一战线。其战略意义可归结为整合社会、巩固基础,扩大参与、促进民主,强化协商、建设文明三个方面。

  15.民主执政与统一战线的辨证关系。统一战线是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民主执政水平的标尺。民主执政为统一战线提供目标要求,统一战线是民主执政的动力机制;民主执政为统一战线协调价值差异提供体制保障,统一战线是民主执政的善治形式;民主执政为统一战线吸纳参与提供制度供给,统一战线是民主执政的渠道和支持;民主执政对统一战线的民主监督提供支持,统一战线是实现民主执政的监督力量;民主执政为统一战线提高社会认同度,统一战线为民主执政拓展合法性资源。

  16.加强和改善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到"六个纳入"。要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考核内容,纳入宣传、新闻工作计划,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重要教学内容,把多党合作、人民政协、"一国两制"、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五、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制度设计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目标取向上,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8.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创造性继承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

  19.以我国统一战线和政党制度为标志的协商式民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国协商民主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为基本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体现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现了既有结构的多元性又有核心的一元性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形态。

  20.我国协商民主的四种基本实现途径。体现在政治协商中,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就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进行协商;体现在参政议政中,主要是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积极发挥作用;体现在民主监督中,主要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体现在合作共事中,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在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政协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社会基层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中的合作共事。

  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从历史必然性看,确立和实行这一制度是合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从伟大独创性看,这一制度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形式、政党关系、执政方式和民主实现形式。从巨大优越性看,这一制度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2.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结构的内在关系。一是领导与接受领导、执政与参政的关系,这是决定我国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最根本的政治性关系。二是合作协商关系,这是运行机制性关系,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和反映。三是互相监督关系,这是功能性关系,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性质和运行机制的体现和反映。这三层关系为和谐政党关系的构建提供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根本前提和内在依据。

  2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主体结构、丰富的内容结构、和谐的关系结构。随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逐步制度化,中国政党制度的主体结构要与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内容结构中民主监督要切实落到实处,关系结构中改善党的领导。

  24.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主要着力点。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25.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代表。理由有三:一是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代表。二是爱国统一战线是"四者联盟",如果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者联盟"上,没有看到民主党派也是"三者代表",就没有把民主党派与爱国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利于民主党派发挥政党职能。三是民主党派具有"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的职能。中国的民主党派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八个。

  26.参政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与时俱进原则。

  27.我国政治协商的政治功能。即利益表达功能、决策咨询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合法性功能、社会疏导功能。

  28.完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运行机制的路径。要以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制度系统、组织系统、媒介系统、评估系统六个方面为突破路径,通过强化监督主体、突出监督重点、健全监督规章、创新监督方法、畅通知情和沟通渠道、完善反馈和评估系统六个方面加以具体实施。

  29.人民政协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人民政协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源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其特征集中反映了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从组织构成看,人民政协囊括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民主形式看,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具有突出的协商性;从职能作用看,人民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具有鲜明的有效性。

  七、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30.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民族因素与宗教因素相互交织、城市与农牧区民族问题相互交织、产生民族问题的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

  32.预防和处理民族矛盾和纠纷必须坚持"十项原则"。一是统一领导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二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原则。三是区分非民族问题和民族问题原则。四是依法办事原则。五是防范原则。六是严格宣传纪律原则。七是依靠群众原则。八是发挥上层人士作用原则。九是慎用警力原则。十是善后工作原则。

  八、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33.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使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一是要大力弘扬爱国爱教的传统,二是要充分挖掘和弘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三是发挥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籍、稳定情绪等积极作用,四是引导宗教组织从事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五是研究和发掘融入宗教中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哲学、医学的优秀成分,六是弘扬宗教文化中注重生态保护的一些理念。

  34.必须重视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外来流动人员中信教呈现增长快、流动性、集聚性、民族性、涉外性等基本特征。外来信教人员的增加,考验城市宗教场所布局的承载力;外来信教人员的流动性,增加了政府依法管理的难度;流动信教人员管理的盲区,易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外来信教人员的民族性,易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增多;宗教工作部门的力量薄弱,难以有效覆盖外来流动信教群体。

  35.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要做到"四个结合"。把抵御渗透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解决信教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同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

  九、港澳台及海外统战工作

  36.广泛团结一切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力量。只要不支持分裂民族和国家,只要不做损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不论什么政党、什么人,也不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要广泛团结、积极争取。

  37.做好台湾人民工作需要"三大关怀"。一是利益上的关怀,将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与祖国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情感上的关怀,将台湾同胞的情感归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三是文化上的关怀,将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38.华侨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即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

  39.积极做好海外华侨华人工作。要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目标,坚持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40.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方针是"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要密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了解和掌握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畅通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维护合法权益,鼓励和帮助他们发展事业,表彰宣传他们中的先进典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支持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积极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41.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方法。要以社团为纽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社会团体在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认真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以网络为媒介,注意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情况、宣传政策、开展工作;以活动为抓手,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考察调研、扶贫济困、专业咨询等,寓统战工作于各类活动之中。

  十一、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42.界定无党派人士身份的四个条件。一是无党派人士要具有无党派身份。二是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三是无党派人士须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四是无党派人士是不与其他统战对象交叉的人士。

  43.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功能。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联系团结各方面党外知识分子的载体,是帮助引导无党派人士的家园,是无党派人士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是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对无党派人士具有催生身份认同感、构筑组织归属感、促成价值实现、牵引政治进步的功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