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知识

中国共产党早期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沈定一、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夏曦、张国焘、刘伯垂、李立三、王尽美等23人。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亲自主持大会的进行。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担任。此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通过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章程和宣言;(3)通过组织国民政府案;(4)重新解释三民主义;(5)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6)选举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此次大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于"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如下:(1)关于民族主义。《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里已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2)关于民权主义。《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而"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3)关于民生主义。《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在实质上触及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大会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同时,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这样,国民党的旧三民主义就转变为新三民主义。此种新三民主义,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上一致或接近,从而成为两党的政治合作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从组织路线上处理国民党同共产党的关系。这就是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围绕着(党章草案)展开激烈的争论。以方瑞麟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势力,提出反对"跨党"的主张。他们一方面极力反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款。对于这个问题,大小会激烈辩论历时五天。李大钊印发了《北京代表李大钊意见书》,严肃地解释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理由,批驳了方瑞麟等人的主张。廖仲恺坚决支持李大钊的意见。大会否决了方瑞麟等人的提案,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确认了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确定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根据这条组织路线,不但全体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在组织上加入了国民党,而且,国民党组织系统在人员配备和干部使用方面也贯彻了这条路线。大会当选的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3人;当选的17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林伯渠、韩麟符、沈定一、于方舟等7人。紧接此次大会之后,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在此次会议确定的3名常委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1人。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所设的8个部中,共产党员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长,杨匏安、冯菊坡、彭湃、张善铭等分别担任组织、工人、农民、青年等部的秘书。此后,在国民党各省市党部中,亦安排共产党人担任负责人。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向警予、罗章龙等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人;林伯渠、李立三、林育南、项英等担任国民党武汉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于树德等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可以说,以国民党"一大"为起点,国民党开始贯彻体现共产党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新的组织路线,改组后的国民党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展开

  中共积极帮助国民党加强组织建设。首先,中共协助国民党组成上海、汉口、北京三个市的国民党的执行部,然后,又相继建立了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级党组织。截至1926年1月,全国已有11个省成立了国民党省党部,有8个省正在筹建国民党省级组织;全国已有国民党员14万人。共产党员在这些地方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加强两党的合作做出了贡献。6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并通过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决议案》等文件。文件针对当时我们党内只注意国民党的工作而忽视自己工作的倾向,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抓紧对党员和工人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党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水平。
 

  (二)关于在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中的统战工作
 

  经过"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中共积极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并指示各地党组织选送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该校学习。在军校急需干部的情况下,中共陆续选派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人到军校任职任教。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革了军校旧的政治机构,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仿照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周恩来与廖仲恺、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密切合作,制定了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以达到把学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觉悟、能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军人的培养目标。周恩来还亲自制定了"政治课程训练计划",所设的26门课程,大都由优秀的共产党员讲授。这些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反帝反封建这个核心内容,培养学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来进行。这就从教育内容上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军校的统一战线性质。
 

  为了保证黄埔军校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加强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还在校内建立了特别支部,在进步学生中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并帮助校内的国民党组织开展工作。1925年1月,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还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团结全体革命军人的组织。在中共的领导下,成为中共团结革命军人的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创建工作。1925年1月,创立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借鉴苏联军队的经验,结合一军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了该军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力。这年的11月,还创立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
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后来扫除旧式军阀、取得全国名义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培养了干部,准备了人才;一批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国民党员,在以后的国共斗争中,对共产党给予了同情和支持,甚至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三)广东境内叛乱的平息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和广东工农群众运动的日益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恐慌。在英国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以买办陈廉伯和大地主陈恭受为头子的广州商团,于1924年10月10日在广州发动叛乱,妄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建立所谓商人政府。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为骨干组成的革命军事力量,很快平定了叛乱。
 

  1925年初,广东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在北京看病之机,在英国帝国主义和段琪瑞的支持下,策划从潮汕一带进攻广东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于2月1日举行了第一次东征。在蒋介石、周恩来的率领下,经过黄埔军校学生军的英勇奋战,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陈炯明军队的3万多人。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组建新军队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第一次东征战斗正酣的时候,表面上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暗中同英国帝国主义勾结,乘机在广州发动叛乱,妄图颠覆广东革命政府。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坚决主张迅速平定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叛乱得以平定,使广东政府转危为安。
 

  由于东征军回师广州,陈炯明又重新占领东江,井与另一军阀邓本殷同谋,纠集各路反革命势力,企图进犯广州。10月下旬,国民革命军又举行了第二次东征。到1926年2月,不仅陈、邓的反动军队主力被歼灭,连海南岛也被国民革命军占领。至此,广东全境统一于广东革命政府管辖之下。这不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四)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战工作
 

  当1925年5月,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15日,日本资本家向工人开枪,打伤10余人,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被打死。这一事件,激起了上海工人、学生和广大市民的愤怒,纷纷起来进行斗争。而日本资本家面对愤怒的群众,不但不思悔改,反而采取高压政策,完全关闭罢工的纱厂,妄图以此胁迫工人停止罢工。5月30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2千多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要求收回租界,随后又举行了有1万余人参加的游行示威。当游行群众到达南京路租界巡捕房门前时,英国巡捕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有13人被打死,数十人受伤,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激起了上海各界对帝国主义的愤恨。6月1日,在上海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总罢市、总罢工、总罢课。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公开成立上海市总工会,以李立三为总工会委员长,刘华为副委员长。6月4日,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由于帝国主义对上海总商会的拉拢、破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大资产阶级的背信弃义,使这一场反帝统一战线遭到了破坏,斗争只取得了部分的成果。
 

  上海的"三罢"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帝革命风暴。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广东的省港大罢工,即广州、香港工人的联合大罢工。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爱国群众,10万余人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路过沙基时,英国帝国主义开枪打死50多人,打伤100多人,造成了、"沙基惨案"。这更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香港罢工工人由19日的10万人激增至25万多人,其中有13万人返回广州。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运动的领导,成立了罢工委员会。苏兆征被推选为委员长,邓中夏、陈延年等参加了罢工委员会的工作。在领导省港大罢工当中,中共成功地运用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其一,加强广州工人和香港工人内部的大联合、大协作。其二,争取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支持。聘请廖仲恺为罢工委员会顾问,罢工工人支持国民政府,得到了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活动经费方面和居住条件方面的支持。其三,派人下乡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助工人封锁海岸,查禁日货等,以加强工农的联合。其四,在政治上团结广东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保护其利益,争取他们同情工人的斗争。其五,对华侨的商务活动,给予方便,争取华侨支援工人的斗争。中共运用上述统战策略,扩大了反帝联合战线,使罢工斗争持续16个月之久,在我国工运史上是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不仅使香港一度财政收入锐减,公共事业瘫痪,变成了"死港"、"臭港",蒙受了很大的打击,而且大长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志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在少数民族中,在倡导召开国民会议、抵制段琪瑞策划善后会议等斗争中,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以及广大工农群众,强烈要求以革命战争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与此同时,盘踞在中国中部、北部的各军阀看到广东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图谋联合起来,对付广东革命政府。根据这种政治形势,广东革命政府着手进行北伐战争的准备。由于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部队宣布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北伐前夕,国民政府共组建成国民革命军8个军,其总兵力约10万余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参谋长。一些共产党员担任各军的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并聘用了苏联顾问,显示了国共合作的特点。5月初,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担任团长的国民党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从肇庆经韶关挺进湖南,从而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发表《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根据苏联顾问的建议,北伐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分西、中、东三路向北挺进。叶挺独立团所在的西路军首先击退军阀叶开鑫部,相继占领长沙、平江、岳阳,前锋直指湖北战场。经过与吴佩孚主力于武汉外围的汀泗桥、贺胜桥两场恶战后,击溃吴部主力。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汉三镇,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在这次战役中,独立团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被誉为"铁军"。八月初,国民革命军于南浔铁路一线歼灭孙传芳部主力,相继占领南昌、九江。此时,原驻粤闽边界的第一军一部也乘势向福建进军,于12月中旬占领福州。在北伐军大获全胜的同时,经过李大钊、刘伯坚、蔡和森长期的教育、帮助,原直系军阀冯玉祥于9月17日率部在五原誓师,宣布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到1926年底,北伐军已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样部也已控制了中国西北部陕甘地区,将东出潼关,进军河南。这将造成南北两路大军夹击军阀势力,会师郑州的有利态势。
 

  北伐战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广东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占领了半个中国。尽管这是短暂的胜利,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显示了国共合作的巨大威力。这是国民革命军的胜利,也是国共合作的胜利。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
 

  中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关键是能否动员和组织广大工农群众支持、参加到这个革命中来。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工农革命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北伐军所到之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在广阔的范围内组织起来。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同英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前两次起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周密策划,精心组织,于3月21日,由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了总罢工令,参加罢工的达80多万人。接着举行了武装起义。在起义总指挥周恩来及罗亦农、赵世炎的直接领导下,向驻在上海的反动军阀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经过30小时的激战,打败了反动军阀的武装部队,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在上海的长期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这次英勇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与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工运史上的不朽篇章。它也向一切怀疑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人们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是可以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特别是由于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进行的深入广泛的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使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真正实行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与此同时,还组织和建立了农民武装,仅梭镖队各县就达数万人,全省农民协会会员达518万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