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重要活动

民革上戏支部组织生活余姚纪行

上戏支部共十八人,称“十八棵青松”。每人都有一片专业领地,年年月月日日忙。连离、退休的老同志也各担公务,难有休闲的空暇。但组织生活时间是每月必须保证的,大家都心向往之,并且都乐于出谋献策,创造新意,增强凝聚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在学期临近结束、教代会即将召开前夕,支部决定赴余姚过组织生活。

余姚,古越国的中心、今浙江的重心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设余姚为一县,可溯至汉代,也有说更早至秦时已有,所以至少已是两千年有余了。史载其地汉末献帝建安五年建筑县城,那是著名的小霸王孙策实际统治江东地域时期,那么余姚县城也便是历史名人名将所筑。

余姚地方历来经济发达,至迟至唐代,已经是浙东地方的名城大邑,在唐初曾改县为州。北宋初年的名书太平寰宇记里描述余姚“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又有“东南最名邑”之称,可见余姚自古就是一方经济重镇。

中华自古崇学,在古代,经济活动繁茂之地,大多也必是学风昌明的所在。余姚更不例外,历代名家辈出,足够立一处‘先贤祠’的了。两汉间大名士严子陵,初唐大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明大哲、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明末思想家、大学者黄宗羲,同期的大学者朱之瑜,都是余姚人士。明末清初,有并称五大学者之说,而黄宗羲(梨洲)、朱之瑜(舜水)就是其中两位,足可想见余姚地方在学界的重要。

今日余姚,地处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以世界第三的壮观跨海长桥与上海这座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相连,不仅仅以杨梅名闻四境,更有辉煌闪亮的先民文化遗存,因而成为非常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因此,6月29日,在杨梅成熟的季节,我们上戏支部的党员们踏上了赴余姚的旅程。

自上海出发,车行一小时左右,便可驶入著名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大桥全长35673米,标志标明36公里。当车行临近,大桥忽隐忽现时,已经是壮观耀人眼目。上桥前行,远望海天一色、近看浪涌潮翻,直如踏浪行波、凌虚飞渡。自北向南,半程过后,有休息区,海中建巨大平台以观景色。放眼望去,大桥横担水面,呈S型,这是即因应杭州湾水文环境、又兼顾浙江人文特色而取西湖苏堤造型的设计,如长龙卧波、浪顶飞虹,倚栏南顾北望,唯称叹为观止。

驶出大桥,过慈溪,即入余姚,并不远,道路畅通,很快便到。今之余姚,最有名的便是杨梅。余姚古时属会稽郡,明人王晋《群芳谱》中尝言:“杨梅,会稽产者为天下冠”;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做过“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这样的评价。因此我们直奔杨梅采摘地方而去,一路到处可见杨梅,在枝头、在路边、在行人之手。到了地方,小小山包上杨梅林繁茂错落、疏密有度,星星点点、深深浅浅,正是“夏至杨梅满山红”成熟呈紫黑色的杨梅看过去就感觉口舌生津,简直等不到摘下来就想先去咬一颗来吃。

 

杨梅知名,但余姚还有更知名更重要的“特产”——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河姆渡镇,最早是在73年夏当地渡头村修水利时发现,后历经发掘,成就惊人,将长江流域的中华先民文化史推进到7000年前。遗址博物馆落成于93年,分遗址和文物陈列两部分。文物陈列馆造型古朴,远观有如一硕大民居,行近却也觉颇有气势,并采用了仿遗址发现的先民建筑特点的设计,如同在7000年时空架起一座穿越之桥。馆内全面展示了河姆渡遗址的文化特征,陶、木、骨牙器、玉器,种植水稻的遗迹、动物养殖的遗迹等等,还辅助以光电、有声的多媒体展示讲解等等,几乎就能让游客还原7000年前先民的生活轨迹了。

河姆渡遗址的已经发掘面积有4万余平米,围起来象个小小的城市了。参观遗址,再辅以博物馆的了解,开动想象力,近乎就可以穿越7000年时空,重返先民当中了。渔、猎、种稻、养猪、水牛还有狗,这是一个富足的,自成体系的人居生态系统。它不仅养育中华这一地域的先民,使中华在时间、空间上都向前向宽广跨越;它更遗惠于后人,留下遗存供我们从研究直到缅怀。它还给我们证明水稻做为人类最重要的作物,中华地域种植水稻并非由印度引进。

一天的时间很快,但支部的安排满满:1,探访余姚途中,大家分别填写了“统战工作意见问卷,各自书面发表了真实看法;2,“农家乐”餐后,大家讨论修改了由吕丹、董维佳同志和王斐斐、张伟品同志分别执笔完成的两份教代会提案关于在民主党派中设立教代会选举单位的建议》和《关于设定全校无会无课日的建议》。将在全校教代会上正式提交。

因故未能出席的老党员宋捷教授听到同志们的转达后,大呼:

“好有活力的支部生活啊!”(文:王斐斐,图:方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