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重要活动

什么是艺术专业教师——读宋廷锡老师《艺苑耕耘录》所感

                                                                     一、
接到为宋廷锡老师的回忆录写序的委托,我首先感到诚惶诚恐, 因为来自我尊敬的学院八十多岁的老教授的庄重托付。同时我更感到一种使命责任,因为面对着的是学院的一段不可忘怀的光辉历史。
我对宋老师的敬重,不仅仅出于对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的尊敬,更出于对一位真正的艺术专业教师的精神的感动。我在一个晚上阅读了宋廷锡老师的《艺苑耕耘录》文稿,面对这份宝贵的史料中感人的情景记述几次流下眼泪。我真切感受到,书稿生动展现着一个艺术专业教师几十年的事业生命历程,体现着一个真正的艺术专业教师的执着情怀。
今天在上戏以及各类艺术院校从事艺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多,我们其实都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专业教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对于宋廷锡老师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艺术专业教师的典范。这一评价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对专业学术的执着追求,一是对学生的真挚爱心。这本回忆录以几十年践行和无数案例做出了闪耀光辉的回答。
我最初知晓宋廷锡老师的名字,是来自学院的老师和校友们在讲述学院历史时经常提起。我担任学院行政工作后曾主持启动了上海戏剧学院校志的前期建设工作,从中接触到宋老师等几代人的教学活动的历史记载。后来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时,一位在北京中直艺术机构担任领导工作的校友讲述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位校友在出任一个国际电影节的评奖委员时,与一个支持藏独的美国评委发生过一段辩论,他当时反问道:你去过西藏吗?对方说没有。他说:那我就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老师叫宋廷锡,他是上海戏剧学院第一届西藏话剧表演班的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一个叫旺堆的学生。那时西藏的民主改革刚刚开始,还在农奴主的庄园里干活的旺堆因为形象条件很好被招到该班,起先农奴主无论如何不肯接受他的农奴也去读大学的现实,而旺堆也由于长期受农奴主的压迫,没有文化,更没接触过戏剧,来校后因为没有信心,竟向领导提出了退学的要求。可就是这样的学生,在宋老师等的悉心教育与热情关心下,通过勤学苦练成为班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进入了由农奴到艺术家的人生转折期。他后来成为西藏第一位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西藏戏剧家协会主席,以主演《农奴》而参加亚非电影节,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奴隶出身的出席国际电影节的演员……
这个故事令这位评委哑口无言。
我从这个故事开始意识到,宋老师等学院老一辈艺术专业教师所做出的贡献,其意义远远不仅在于艺术教育领域。学院今天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正是来自宋老师等一代代教师和学生的执着创造和杰出贡献,学院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在今天的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上也享受着一代代教师所奠定的基础,享受着他们建立的声誉。对于他们,我们应永远心存感激。
 
二、
宋廷锡老师于1988年开始著此书,意在记录自己60多年从艺生涯中难以忘怀的岁月、令人尊重的师友和感人至深的细节。
六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宋老师娓娓道来。
“我自横浜桥畔走来”记述着宋老师的个人经历,也折射着学院最初建校时期的情景。“梦园从艺路”,讲述了自己如何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萌生了终生从事戏剧事业的愿望;“欢乐的校园”,描绘横浜桥剧专的情形;“欢度红五月”,记录了排演文艺节目,庆祝解放后的第一个“红五月”;还有朝鲜战争爆发后,参与创排《美帝暴行图》;邱玺先生执教“舞台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忆蒙城土改”记述了参加蒙城土改运动,体会到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当乐声响起”回忆方传芸、罗森、谢文然等老师的音容笑貌;“小剧场之恋”记录着在剧专四楼的小剧场演出的往事。
“良师益友”记述了宋老师在艺术教育事业中所接触的人物留给他的记忆。“周恩来——文艺界的良师益友”,回忆参加首都文艺界迎春联欢会上看到周总理的情景和周总理到表训班听课看戏,以及《文成公主》进京演出,周总理多次观看和接见的情景。当总理知道他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青年教师时亲切地说;“当教师好啊,教师光荣,你不但要教会学生演戏,更要教会他为什么演戏”。
“通俗的语言 深刻的哲理——熊佛西院长给我排戏追记”、“杰出的戏剧教育家——谈朱端钧先生的教学风貌”、“见佐临先生最后一面”、“俄罗斯专家在中国——记鲍·格·库里涅夫专家在华讲学”等。他以朴实无华语句向我们描绘了老一辈戏剧艺术家的音容笑貌和杰出人格。
“高原上的‘格桑美朵’——记第一代藏族演员在上海戏剧学院培养成长”,记述了举办第一届藏族表演班的过程,这是开启西藏话剧艺术历史,至今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培养了五代藏族话剧演员的开始。
“《农奴的自述》的创作与演出”,“大型历史话剧《文成公主》作为毕业公演剧目”记述了这一著名剧目的排演过程、进京演出盛况、回藏演出纪实、西藏话剧团的成立等。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第一、二届西藏班的班主任和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的导演之一,宋老师为藏族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深情讲述了师生们在生活上、教学上、创作演出上点滴往事,将这一艰辛历史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段历史成铸成了上海戏剧学院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宝贵传统。我们从中能够深切体会到,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同时,也使学院的艺术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融入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上海戏剧学院多次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荣誉。
从“退休之后”中,我们看到一个艺术专业教师对于艺术专业永不泯灭的情怀,“愿为后生献余热”、“品味这三十年”、“梅陇四村寄情”、“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等,折射出一个艺术专业教师内心的充实和热情。
这是宋廷锡老师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个人记录,也是学院的专业教学和学术建设发展历史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青年到老年,我们看到一个执着理想、坚韧探索、饱经磨难、筚路蓝缕、充满阳光的充实而灿烂的人生历程。
 
三、
我们说宋老师是艺术专业教师的典范,体现在艺术专业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真挚爱心,两个方面是相互交织的有机整体。
在专业学术方面,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表演艺术教育专家。
他从小学起就参加歌诵和戏剧活动,读中学时曾发起组建剧团并担任团长。1950年他考进上海剧专(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剧专的以实践为主的舞台技术课使他懂得了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表演是这个综合艺术中的一部分。
1954年应熊佛西院长的邀请, 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在上戏表演系进行了表演技巧课示范教学,宋老师此时已是任教青年教师。次年,他被学院选送参加这位苏联专家在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的表演干部训练班,同班参加的学员后来都是著名艺术家,如于兰、田华、蓝天野、方掬芬、徐企平等。
在苏联专家班,他系统学习了俄罗斯的演剧体系。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奠定了戏剧学院的基本教学体系。苏联专家班着重于演员的基本技术的训练,包括舞台注意、肌肉松弛、舞台想象和幻想、形体动作记忆、改变舞台态度(对假设的物体和地点)、判断与思考、舞台行动、舞台交流等一系列单元。通过这些从简入繁,循序渐进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艺术地反映生活,分析掌握角色行动及其内在的依据,最终使演员在舞台上能真实有机地行动。
要求学生达到表演的真实性,通过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真实地把虚构的角色形象体现在舞台表演之中,把握“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表演专业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三位一体”,演员既是创作主体,又是创作材料,也是作品载体。所以,表演教学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水平、个人志趣等总体状态。演员设计角色的“舞台行动”就需研究与“规定情景”的关系。“规定情境”是角色行动的依据,要把它转化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创造活生生的角色形象。
在学生培养方面,他是一位的全身心投入的教师和长者。
教育强调知行的统一,艺术教育则更加直接体现着观念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宋老师曾担任学院第一、二届西藏班班主任,后又在第三、五届西藏班担任表演教师。而宋老师在第一届西藏表演班的教学实践中还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情感,那就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的关爱。
1959年秋天,上海戏剧学院受中央文化部、西藏工委和自治区筹委会的委托,创办了第一届西藏表演大专班,宋老师担任班主任兼主讲老师,和政治辅导员、表演教师江文逑一起负责班级的教学、行政及政治思想工作。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消除与藏族学员之间文化上的隔阂,两位老师决定从生活上打成一片入手,住进学生宿舍,向他们学习了藏语,照顾他们生活,对学生进一步观察和了解……久而久之,藏族同学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课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拘谨的同学也不再畏惧专业的老师和陌生的舞台,因此,教学工作得以更顺利地进行。第一届藏族班的毕业大戏《文成公主》在北京成功演出后,又由宋廷锡老师带队,率领剧组进藏汇报演出,一路上所走的路就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路。
宋廷锡老师就是这样,秉持着民族团结精神,以培养藏族艺术人才为己任,克服各种困难,付出辛勤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和桃李芬芳。
宋老师自己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所运用的还是专业理论。他写道:
“表演教学不是单纯教技巧,表演教师培养演员的工作是全方位的,除了教技巧外,也必然会联系到艺术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表演教师责无旁贷。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教学是运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学说和藏族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来进行的。
今分述如下: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2、融洽师生关系化解面临的困难;3、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4、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5、引导学生投入虚构的舞台动作;6、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作为表演课的基本教材;7、“规定情景”与“舞台行动”的辨证关系;8、采用适合藏族学生的特点的教学方法……”
这一理性的归纳与下面的现实画面交织,能让我们更加深入、更真切地感受这位艺术专业教师的生动形象:
“以第一批西藏话剧演员的身份荣归离别了近三年的家乡,这种兴奋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他们一路上唱着家乡的歌谣,一面大声高呼着:‘亲人们,我们回来了!’公路两旁正在田间干活的藏胞们发出了悦耳而悠长的口哨声,以示热情的欢迎。一路上他们彼此呼应着,寂静的青藏公路上洋溢起分外的欢腾”。
宋老师就是这样送藏族班的同学们回到家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名艺术专业教师,他付出着心血和艰辛,也体验着欣慰和快乐。
知与行,行与知,在他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专业教师。
                                                                               
                                                                 (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  编辑:榕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