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理论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如何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

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日益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统战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仰状况,寻求应对措施,协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信仰观,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校统战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
笔者自从2005年至今每两年对河北省部分在石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每次调查均采用无记名、全封闭式问卷形式,对包括各个年级、各个民族、各个学历层次的1000学生进行典型性的抽样调查。综合比较各次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调查资料,可看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呈现如下特征:
(一)信教大学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笔者所进行的四次“高校大学生信教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7、2009和2011年,信教同学占被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8.25%、8.89%、9.65%、10.6%(见表一)。
表1:2005、2007、2009、2011年被调查学生信教情况

 

 

 

可以看出,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基本上维持在8%至11%之间,但是,信教大学生却明显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调查也显示了大致相同的结果:2008年,李海晶、徐朝亮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探析及反思》一文中指出,江西省高校学生信教的比例从2002年至2008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7.9%上升到12.5%[1]。而且信教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甚至党员,大学生党员信教比例也在不断增长,由过去只有个别学生党员信教增长到10.6%。相关资料表明,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比例平均值在10%左右。从国内看,中国大陆约有3亿多宗教徒,占全国人口的20%之多,信教大学生比例还不到信教国民的一半;在基督教盛行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大一学生信仰宗教;就全世界来看,也有80%的人信仰宗教。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主流基本不信仰宗教,但信教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行为特征不突出
调查中,75%的同学表示“没有参加固定宗教活动”,15.25%同学表示“定期到规定场所参加宗教活动”,3.25%同学表示“偶尔对他人传教”,11.5%同学表示“仅仅在内心世界中与神灵交流”。在选择信仰宗教的高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对宗教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作用等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对自己所信宗教的历史、教义和教规也是一知半解,可见,在信教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宗教信仰认识不足,并没有固定地参加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其宗教信仰行为特征不突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规范和理念行事;同样,宗教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规范调整作用亦不明显,可以说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虔诚宗教信徒,他们在校园内的第一身份仍然是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提升自己为主要目标。他们之所以选择信仰宗教,其中感性成分要大大高于理性追求,在信仰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由此可见,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正确引导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复杂多样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存在的最终根源要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必定会对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造成巨大冲击,而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理解能力又不足以使他们对这些问题做出理性分析和客观理解,很容易引发信仰危机从而信教。第二,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足够的生活历练和风雨洗礼,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往往会产生精神上的失落。再则,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对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有时愿意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以排解内心苦闷。第三,宗教因素的影响。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汇集了西方文化之精华,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宗教不断调节自身,积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其心理调节和精神慰藉作用。另外,也不排除少数敌对分子利用宗教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西方价值观念,以实施其“和平演变”战略。
(四)信教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喜忧参半
调查显示,信教大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基本上表现出了当代青年应有的道德观念和比较健康的思想倾向。他们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接触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许多政治、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涉及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大多数信教同学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对国外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多数信教大学生也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政治热情;对于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教大学生也持相当乐观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信教大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表现出了比较健康的倾向;对于“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等提法,80%以上的同学选择同意。但是。对于国内的重大时事政治,他们的关注程度有所降低。由此可见,信教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相比,信教大学生在对待现实生活和人生态度上,较多地表现出灰色色调;在事关国家政治、民族利益方面,他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漠不关心;在涉及金钱和幸福的问题上,他们流露出较强的世俗性,这些消极倾向近年来一直存在,而且并无多大改观。
二、高校统战工作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法化原则是指高校统战工作在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时应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2]从法理上来说,我们无权干涉大学生在信仰层面做出的自由选择,但是,我们反对少数敌对分子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宪法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3]我国教育法第八条也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4]我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学府,而非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信教大学生第一身份首先是中国公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次才是宗教信仰者。因此,高校统战工作保护大学生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反对扩张性的传教活动。合理性原则是指高校统战工作在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时应根据信教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乎理性和感性的解决方式。恩格斯曾说过:“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5]同样地,要解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必须先解决他们的现实生活问题,关注他们在学业、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他们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感情的共鸣,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他们放弃“虚幻幸福”去追求“现实幸福”。
(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是社会上人们信仰状况的一种反映,因此,信教大学生和普通信教群众在信教的根源、信教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具有诸多一致性,如他们大都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引起思想和认识上的困惑从而信仰宗教,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6]他们多数对现实生活采取消极态度而到彼岸世界中去寻找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他们在自己的身份认同方面常常出现颠倒和错位,亦即他们在理性层面能够认同公民身份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特征,但在具体事件上往往将自己信教者身份置于公民身份之上。因此,高校统战部门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工作实际上是中共宗教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应遵循宗教工作的一般原则,贯彻执行中共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应当引导他们发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是,信教大学生又具有不同于一般信教群众的个性特征,比如,他们之所以选择信仰宗教,感性因素要大于理性因素;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宗教信仰还不固定;大学生素质较高,对我党宗教政策也能做出较为深刻的理解;面对来自境外的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渗透,如果给予正确引导,他们基本上能做出正确判断,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基于上述种种情况,高校统战部门在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时应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区别对待,注意分析不同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分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区别,分清信教者和传教者的区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手足无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整个过程应凸显高校统战工作的特点。
(三)高校统战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上,高校统战工作应树立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统战工作的支持,二者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高校的育人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7]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教问题日益突出,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进行教育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协助。高校统战部门作为高校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一个综合性、协调性部门,在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上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高校统战工作联系着众多党外代表人士,这些人士大多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和效仿的榜样,统战部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统战对象的作用,使其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导致的空洞说教的不足;其次,统战部门能就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召集校内外相关职能单位进行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最后,统战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展开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与研究,为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
三、高校统战工作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统战部门首先应定期对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和其他高校大学生的信教情况进行对比,把握本校内部大学生信教状况的动态信息,在此基础上给予理性分析,形成反映高校内部大学生信教实际情况的研究报告,呈送学校党委并报送当地公安局备案。其次,高校中共党委应组织进一步研究论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再次,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这些方案的实施效果,根据反馈信息使之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并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措施。最后,应建立高校统战部门与校团委、学工部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定期议事制度,在重大问题上进行协商,加强各部门人员的交流学习,将高校统战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并赋予其合理展开工作的权限。
(二)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的预警和防控力度
统战部门在搜集调查高校大学生宗教活动信息时,对扩张性的传教活动要特别关注,加强预警和防控力度。一方面,及时把握社会上宗教活动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密切关注高校周边地区信教群众的活动状况,充分估计到他们可能对信教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和思想冲击,一旦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制止,做到未雨绸缪。高校统战部门还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察力度,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少数敌对分子进行扩张性传教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统战部门可以通过增设网络信息员等方式来净化大学生的上网环境,堵塞由于互联网可能导致的非法宗教活动。高校统战部门要积极宣传我党的宗教政策,引导虔诚的信教大学生到校外经过登记的正规宗教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监察小组,不能允许宗教布道者在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教徒,取缔非法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的非法宗教渗透要严加防范。
(三)开设相关宗教课程并展开宗教学术活动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宗教的模糊认识与好奇心理,与其让大学生皈依宗教去满足其好奇心,不如在现实生活中为其开辟一条理性认识宗教之路,澄清他们的模糊认识。应开设相关宗教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他们了解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颠倒的社会现实生活的颠倒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幻想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8]宗教之所以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因为社会现实本身就是颠倒的,因此,宗教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现实的问题。认识到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宗教的神秘世界可以还原为现实的尘世生活等等,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宗教知识,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此外高校统战部门应推动师生展开宗教方面的学术研究,通过自由民主的学术探讨,使大学生能清醒认识各类宗教的本质,理解宗教存在的社会现实根源,从而改变高校信仰主体的低层次化,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回应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活动。
(四)协助其他部门加强无神论教育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生信仰宗教,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彻底,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和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战部门必须协助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工部、团委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此外,高校统战部门还应协助其它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对于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以及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必须从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等各个层面多方位展开。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厚重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要通过举办名家讲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终生受益的精神食粮;各学院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有效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其找到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平台;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依托,高校辅导员应该开展诸如主题班会、趣味知识竞赛、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又要把握好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李海晶,徐朝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探析及反思 [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33.
[2][3]庄聪生.统一战线知识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89.
[4]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06-04-04].http: //www.Edu.cn/jiao-yu-fa-lv-766 /20060404 /t20060404-171578.shtml.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5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

 

                                                                                                                             (摘自统战理论网)

[返回]